炎帝率领众先民战胜饥荒、疾病,使中华民族脱离了饥寒交迫、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
今天,海内外亿万华人华人(各民族族),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皆以炎黄子孙自谓。
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为“宣药疗疾”还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全书分三卷,载药种(植物药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并非神农氏所著,也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上图为笔者与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合影
《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年,中国人参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时,中国唯一的女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说: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和科学验证,《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人参的药理、药性、及功效描述,准确无误。
人参为《神农本草经》上品。原文:「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上品一百二十种(人参在二十一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笔者将《神农本草经》原文关于人参功效进行一一阐述:
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中药有性味之说,也是用药的重要根据之一。从黄帝内经开始,中药就有四气五味之说。
味甘:即味道是甜的。
微寒:(笔者在人参药性是微寒还是微温。已表述),即人参鲜品和未蒸煮加工炮制前的生晒人参药性微寒,蒸煮加工过的如红参、高丽参药性微温。同一种中药在加工前后药性和功效完全不同。比如地黄,地黄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生地与熟地药理作用是不同的,不可将两药互相替用。生地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生地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变微温,其功能也发生变化,成为补血药。
上图为笔者与杭州《方回春堂》老中医、人参鉴定专家杨其康老师合影
主补五脏: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只有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五脏六腑。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壬要是消化食物,吸排粕。
医院看中医时,经常听医生说到“肾虚”“脾虚”等,有的人就担心是不是肾出了毛病,是不是脾有了问题,甚至买药去补、去治疗。其实中医所说的五脏六腑和我们所想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主要是一种功能定位,如肾并不是独立的肾脏,而是泛指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等,脾也不是指独立的脾脏,而是指消化系统,包括胃等。
人参主补五脏含义有二。一则补元气(精气)。我在中华千年名方·夺命独参汤。一文中表述过:元气包括元阴之气和元阳之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入之营养不断滋生。元气发源于肾藏于脐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元气是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因此元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强弱。《本草经疏》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盖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之流通则一也,益真气(此即元气)则五脏皆补矣。”人参能五脏并补,先天、后天同益从而使元气充足。二是指人参补气的适用范围较广。治疗脾气虚证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均含本品;《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圣济总录》之补肺汤均含人参;含人参的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气虚之主方;治疗肾气虚证,可在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人参,能够增强补肾的功效。所以,言人参补五脏,绝不是过誉。上图为笔者与香港《李熊记》董事长李震熊先生合影
安精神:安神健脑,补气血。就这种作用而言,人参不仅可用于失眠、健忘、惊悸等心神不安证,也可用于气虚心神失养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但睡而不实等。
定魂魄:《左传·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即魂魄与生俱来,随身而用,其藏在脏,不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但又不是人的形质,机体死亡了,魂魄也随机体的消亡而不得用。”《说文解字注》曰:“魂,阳气也。”这说明魂是人体阳气的外在表现,依靠魄而发挥作用。脑为髓之海,脑髓充养,则志意强,魂魄有所依,气血调和,人不生病。《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说明魄藏在肺,魄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毛发和皮肤。《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是阳神魂的寄留之地,依血而生,其感觉外在的能力集中在手,如温度的高低、物体的轻重等,均是如此。《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心之精爽,是为魂魄。”魂的作用是表象的,它具体表现在对温度的高低、物体的轻重、视物的远近、声音的频率、睡眠的浅深、平衡觉的能力、气味的厚薄、听觉的强弱等。魄的作用是实象的,如人的听觉、视觉、感觉、嗅觉、排便、睡眠、平衡等。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说明感觉,知觉产生于人身,感觉、知觉敏感与否是魂。当固有功能和外在的反应相互不协调时,就会发生疾病,精神病患者大多有这种情况,而固有功能完全与外在的反应相分离时,就意味着死亡。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由此可知,魂魄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神主之于心(囟),正是大脑的功能。《人身通考》阴阳要相互平衡,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作;阴阳离散,病态乃作。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离魂异疾的记述:“有人卧则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清代鲍相敖的《重订验方新编》中也有离魂证的记述:“忽有人影,与己随行作卧,多则成形,与己无异。用党参五钱(脉有力者用人参一钱,或用高丽参三钱亦可)、辰砂、茯苓各三钱,煎服数剂。形影不见。”这都是幻觉病症,系人在睡眠处于不正常状态时,大离皮层对外界的反应不确切,这种信息反应与皮肤对外界的感觉不协调时,则会出现恶梦,并预感人身之处又有人身。故促进睡眠是一种治疗离魂症的方法。清代沈源的《奇证汇》中记有金少游治徐太乙之女案,“年十六,许字巨族。而太乙日窘,女忧虑不食不寝,常卧目不瞑。太乙往郡城售丝未归,女卧床上,自言曰:若许,丝止价四钱八分,不满五数,待询其何以知之?答曰:予方随父入市。太乙归,少游也问其丝价,太乙言其数果符。游曰:此离魂病也。用人参、黄连、龙齿安魂等药,平复。”可见离魂证是一种精神疾病。落魄证,现今认为是因饥寒交迫,颠泊流离中所产生的各种病证。事实上古代中医所讲的落魄证是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精神分裂症。笔者与韩国有机农高丽参学会原会长朴熏博士合影
止惊悸:心悸中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因情致波动或老累过度而发,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证同时并见。
除邪气:众所周知,人参是作用非常强的补虚药,而不是祛邪药,但《本经》中为何言本品“除邪气”呢?这就是中医讲到的扶正祛邪的作用机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治疗正不胜邪之诸多病证时,在祛邪的同时,须配伍人参、黄芪等扶正祛邪之品。如邪居少阳之寒热往来,应用柴胡、黄芩透邪外出的同时,配以人参以扶正祛邪;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人体肌表之表证,在应用羌活、独活、紫苏等发汗祛邪的同时,配伍人参以扶正。
明目:现代研究证实,人参能增强暗处作业者眼睛的抗疲劳能力,提高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分析人参明目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人参改变了暗适应的视觉中枢对光的敏感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人参的有效成分作用于大脑皮质,使控制暗适应的神经中枢调节能力增强的缘故。不论哪种观点,都说明人参具有“明目”作用,对于眼保健有帮助,能防治视疲劳。人参的这种明目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多,对于中心性视网膜炎的治疗,西医大多采取激素治疗,而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具有显著的激素样作用,这一点已经非常肯定,理论上讲,对于中心性视网膜炎的患者应该有效。
笔者与吉林人参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志强院长乌拉山场野山参基地合影
开心益智: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具有明显的增强记忆力作用,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均能够得到证实。通过对动物实验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运用的资料进行分析,人们发现人参对不同事物的记忆、记忆的保留和再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易化作用。这种作用实质上是对“开心益智”作用的很好说明。
久服轻身延年: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预防早衰。此外,人参还能够刺激功能低下的生理系统,使其生理生化反应趋于正常,而阻止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性循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故“久服,轻身延年”。
吉林人参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志强院长说,服用人参不是仅仅吃几次就能有长久的保健治疗作用,要每日服用,长期服用,保持人体内的血药浓度,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笔者在微文人参功效、用法、禁忌及储存一文中已经详细阐述。现今人参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是我们都能消费得起药食同源的滋补极品。
以上是对《本经》中人参作用的阐释。不过,人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经》中却未提及,那就是人参的补气救脱作用,参见微文中华千年名方·夺命独参汤。可能在《本经》时代,人们还未曾认识到其救脱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文章不足之处,恳请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交流!
传承孙良精神弘扬人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