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宅居家中阅读以及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明显增多,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保护好孩子的眼睛?怎么让已经近视的度数不再增加?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眼科的张慧医生,从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情况谈起,用六个方面为网友介绍了疫情期间保护孩子眼睛的方法,同时帮助家长了解近视,缓解对近视的焦虑。
张慧
首都医科医院眼科医生
大家好,医院眼科的张慧医生,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疫情期间近视的预防与治疗问题。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对近视以及预防近视的知识有所了解,缓解家长的焦虑,也对保护孩子的眼睛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情况
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年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六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近视发病形势严峻。其实,全世界人口的近视率都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农耕时代甚至远古时代,人类以狩猎和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那时候可能没什么人得近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近距离的工作越来越多,孩子们每天需要阅读、认知信息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世界各地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眼睛。
二、疫情期间如何保护好孩子的眼睛
疫情期间,孩子每天“宅”在家中,不能出门,同时还需上网课、完成大量作业,家长如何保护好孩子的眼睛?怎么让已经近视的度数不再增加?希望通过这次讲课,让大家有所认识。
1
近视形成的原理
了解近视形成的原理,对预防近视有一定的帮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可以把眼球想象成一架照相机,照相机有镜头、底片,我们的眼球也一样,眼球的“镜头”是晶状体,它主要产生形变,是让我们看清物体的最主要的光学器官。一般情况下,超过五米距离的物体,我们就认为它的光线是相对平行光。我们正常看物体的时候,眼球是放松的,平行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屈光器官进行汇聚,达到视网膜,视网膜就是眼球这架“照相机”的“底片”,因此它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再通过视神经到达大脑,这样我们就可以看见物体了。
那么,看近物时眼睛又是什么状态?看近物的时候,因为物体离眼球很近,它的光线就变成了发散光。当发散光进入眼球,要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就要加大屈光力。“镜头”原来是扁扁的、放松的,因此要加大屈光力、产生形变的时候,就需要晶状体下方的一圈肌肉(睫状肌)用力地收缩。睫状肌收缩以后,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就增大了。如此,近处的物体就通过更大的屈光力到达视网膜,形成清晰的像。
那么,为什么近看多了孩子会得近视?因为持续看近物或近距离工作时间太长,睫状肌持续收缩,导致了肌肉痉挛。晶状体一直保持凸的状态,当我们再去看远处物体的时候,肌肉就会痉挛性收缩。痉挛性收缩以后,晶状体再看远物时,平行光线进来,通过巨大的屈光力到达视网膜,就不能形成清晰的像,而是形成一个虚像,即模糊的像。也就是说,当我们看久近物后,再看远物时就模糊了,这就是近视。
近视分为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假性近视是肌肉痉挛造成的可以改善的近视。当我们带孩子去看眼科或者检查眼睛的时候,常会听到一个词——散瞳。散瞳就是通过局部点眼药,麻痹痉挛的睫状肌,让它完全放松,不能起到收缩的功能。当睫状肌完全放松以后,晶状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如果是假性近视,那么这时平行光线进来的时候,仍然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假性近视只要减少近距离工作的时间,让肌肉痉挛恢复,就会恢复正常视力。
什么是真性近视?真性近视是怎么形成的?真性近视是由于长时间的假性近视以及肌肉的痉挛,导致眼球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除了刚才讲到的由于持续地近距离工作、晶状体发生形变之外,眼球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即眼轴变长。什么叫眼轴?眼轴就是眼球的前后径距离:前径指的是黑眼球的最表面,后径指的是眼球的最后方。眼轴变长之后,即使麻痹了睫状肌,也就是散瞳以后,肌肉放松了、晶状体是正常的扁平状态了,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从眼球经过,到达正常位置的眼球后方时,也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所以,孩子看到的仍然是模糊的像,这就叫真性近视。
真性近视是不可逆的,因为眼球已经发生器质性的改变。真性近视又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低度近视指近视度数在50度到度之间,中度近视指近视度数在度到度之间,高度近视指近视度数在度以上以及眼轴长度大于26毫米。另外,在眼科中还有一个名词,叫病理性近视,它是一种视网膜变性疾病。当近视发展到高度近视甚至病理性近视的时候,由于眼轴过长,眼球壁变得非常薄,同时视网膜也会变薄,这时就有得其他眼病的风险,比如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等。高度近视是非常麻烦的疾病,所以我们希望孩子不得近视,即使得了近视,度数也要尽量控制在低度或中度。
2
如何预防近视
第一,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在疫情期间可能很难做到,但是我仍然要作为重点来讲一讲。户外运动是目前研究发现最有效的预防近视的方式。刚才提到,全世界人群的近视率都在增加,其中东亚地区及亚太地区的近视率尤其高。各地科学家研究发现,新加坡、中国的孩子近视率特别高,而澳洲的孩子,虽然也读很多的书、用很长时间的电脑,但是他们的近视率要比我们低得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户外运动的时间要比我们长得多。有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平均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就能把近视率降低到24%;孩子平均每天户外运动的时间如果达到三个小时,近视率就能降低到0.3%左右。所以,比较统一的研究结论认为,平均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运动,是预防近视最有效果的方式。如果做不到平均每天两小时的户外运动,保证一周十个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也能达到有效防控近视的效果。
那么,预防近视的户外运动需要达到怎样的条件?第一,要在白天有阳光的情况下进行,并且照度达到勒克斯以上(相当于在明媚的阳光下,在阴凉地方活动时的光照度)。因为充足的阳光和明亮的光线,能够促进视网膜分泌一种多巴胺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延缓眼轴的增长,而眼轴的增长是真性近视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户外运动具体是指什么运动?研究发现,运动的类别对预防近视的效果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只要在户外活动就行。此外,还要特别提醒家长,在有阳光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眼睛,提倡在阴凉的地方活动;如果是阳光很强烈的地方,则要给孩子佩戴墨镜或有帽沿的帽子,防止阳光直射孩子的眼睛,损害视网膜。
疫情期间,大家“宅”在家里,无法进行户外活动,怎么应对?我的经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家长带孩子在小区内,选择比较空旷的场地进行活动,但是必须佩戴口罩。户外运动对孩子来说不仅可以预防近视,对“低头族”来说也可以预防颈椎疾病。在户外活动中,如果孩子接触了公共娱乐设施,要及时洗手或用消毒凝胶清洗手部,这也是防止疫情传播的重要途径。回到家以后,也要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清洗双手,防止发生其他感染。另外,还要合理处理使用过的口罩。在户外如果遇到邻居,尽量保持两米以上的距离。
第二,远眺。一些小区可能是人口比较密集,没有空旷的场地,那就选择退而求其次的方法——远眺。尽量将孩子每一次网课或者学习的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在网课或学习的空档,让孩子在窗口眺望远方。眺望窗外的时候,希望孩子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看尽量远的物体,并要求在十分钟以上,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睫状肌的痉挛引起的眼球疲劳(视疲劳)。
另外,站在窗口看外面,对孩子来说很无趣,我这里还有一些经验:家长可以把一些玩具放在阳台上或者飘窗附近,让孩子坐在窗口玩玩具。这样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会很自然地被窗户的车辆、小动物、人群所吸引,他也就很自然地会去看窗外了。提醒家长,在室内也要避免让孩子直视阳光,以防损伤视网膜。
第三,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下面谈一下家长比较关心的内容——电子产品到底怎么用。在眼科医生看来,常用的电子产品屏幕越大越好,也就是说,电视和投影要好于电脑、平板、手机。所以在上网课时,有几个建议: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让孩子用手机上网课,而是使用电视投屏或者投影设备,且距离越远越好。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比如使用电视,屏幕对角线1.6倍以上的长度,是孩子看电视的合理距离。二是在使用平板或其他电脑的时候,要求孩子距离这些电子产品一个手臂的距离。这样既能够保证足够的清晰度,也可以使孩子不会因为距离过近而产生巨大的屈光力。另外,幼儿越晚接触电子产品越好,到了学龄期再接触电子产品更有益于近视的防控。三是每次持续使用电子产品或者上网课的时间,应尽量控制在45分钟左右。因为睫状肌在45分钟的时候,已经开始痉挛性疲劳。下课后尽量远眺,如果没有远眺的条件,闭眼休息也是一种有效放松睫状肌的方法。
另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要注意采用相对合理的坐姿。禁止弯着腰、低着头使用平板电脑,因为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持续低头十分不利于颈椎发育。此外,弯腰、低头使用电子产品,也不能保证合理的距离。
一些家长在孩子使用平板电脑或者其他电脑时,会选择给孩子佩戴防蓝光眼镜。接下来我们就谈谈防蓝光眼镜。蓝光是屏幕光线中的一部分,这部分蓝光可能会对视网膜甚至黄斑有一定的损害。防蓝光眼镜能够过滤一部分有害蓝光,保护视网膜。结合前面提到的近视的形成原理,我们可以知道,防蓝光眼镜只能起到保护视网膜的作用,而不能防止近视或防止近视的发展。
第四,保持合理的阅读姿势。很多家长会说,我不让孩子用电子产品,不让他看书,是不是孩子就不得近视了?当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机会接触电子产品,但是仍然会得近视,这就是因为看书距离的影响。因此,保持合理的看书距离,对预防近视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眼睛要与书本保持一尺(33厘米)以上的距离,胸口要与书桌保持一拳的距离,手要与笔尖保持一寸的距离。在这个姿势下,孩子是一个挺直的状态,能够保证眼睛和书本的合理距离,让眼睛得到最合理的运用与放松。
第五,正确使用台灯。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会涉及照明的问题,家长应尽量使照明工具保持在左前方的位置,这样光线照过来的时候,阴影不容易挡住孩子的视角。那么,在选择台灯的时候,是否需要选用护眼灯?我们刚才讲过,为什么户外运动能够有效预防近视?因为有足够的照度,能够使得视网膜产生多巴胺,防止眼轴变长。因此,家长在选择台灯或者护眼灯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看照度,一般只要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产品就可以,同时保证距离台灯或者护眼灯50厘米的光源照度能够达到勒克斯以上。很多护眼灯会提到有防蓝光、防频闪的功能,其实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台灯,都不会有明显的频闪和超标的蓝光。我们只要留意其是不是专用的阅读台灯,是否能够保证足够的照度就可以了。
另外,在选择台灯的时候,还要注意色温,大多数台灯也有这种功能,比如白光冷光源、黄色暖光源。色温和照度不是一个概念。每个人对光的颜色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有一些怕光,有些孩子反而喜欢明亮的光,对色温的感受与个体差异有关。因此,我们只要选择明亮的照度和孩子喜欢而适应的光源颜色就可以了。我推荐孩子在写作业等注意力比较专注的时候,尽量使用白光,而在睡前或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黄光,让他感受温和自然的状态。
最后,在使用阅读台灯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周围环境中的光源对比度不要太强,也就是说周围的环境也要有一定的照明,而不是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就给孩子放一盏台灯。
第六,眼保健操和穴位按摩。眼保健操是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孩子认真做的。为什么要认真做眼保健操?因为通过眼保健操的穴位按摩,可以起到放松睫状肌的作用。睫状肌放松,能够改善眼睛疲劳,从而预防近视的发生。另外,磁疗保健、眼保仪、针灸、热敷等方法,和眼保健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刺激穴位的方式来放松睫状肌。但是,需要提醒大家,近视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工作而造成的,而一旦形成真性近视后,眼轴增长,此时再使用这些穴位按摩的方式,不管是使用哪种仪器,都不能使眼轴再变短。所以家长们在面对一些广告的时候,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第七,营养均衡。除了中医的穴位按摩以及眼保健操,家长还要注重孩子的营养均衡,要保证一日三餐有足够的蛋白质,比如肉、蛋、奶、豆类,以及色彩丰富的水果、蔬菜,比如蓝莓、橙子、西兰花、玉米、胡萝卜。色彩丰富的果蔬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叶绿素等,这些维生素对于维持视网膜的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疫情期间,还要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补钙问题,因为眼球壁除含有胶原纤维外,还含有钙质结构,以保证眼球壁的坚固。所以,除了让孩子正常食用肉蛋奶,还要让孩子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补充钙质。
第八,保证睡眠时间。保证八到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可以使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睫状肌得到充分放松。尤其是疫情期间,千万不要让孩子熬夜,熬夜对眼睛的危害非常大。
3
如何在家给孩子进行视力筛查
时间疫情,家长不方便带孩子去医做眼科检查,现在我给大家讲一讲孩子视力筛查是怎么做的。一般我们认为,3岁开始就可以给孩子检查视力,因为此时孩子的智力以及眼睛已发育到可以进行正常视力表测试的状态。家长可以在家贴一张视力检测表,以便在家为孩子检测视力情况。正常情况下,幼儿园每半年会为孩子进行一次视力筛查。那么,什么时候孩子需要去进行专业眼科检查,甚至散瞳验光?一般我们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视力低于0.5;4岁到5岁的孩子,视力低于0.6;6岁到7岁的孩子视力低于0.7;8岁以上的孩子视力低于0.8,就可能存在近视、远视或者散光的问题,此时需要带孩子去做专业眼科检查。
除了上述检查视力的标准和方法之外,平时在生活中家长还应留意孩子用眼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看东西总是眯着眼,看电视写作业喜欢凑得很近,歪着头看东西。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在疫情结束后,一医院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也包括散瞳验光。
可能很多家长对散瞳有顾虑,担心散瞳药是不是对眼睛有伤害,或者是否有必要做散瞳验光。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分辨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靠的就是散瞳。只有在眼科医生的检查且孩子没有散瞳禁忌的情况下充分散瞳,才能够区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从而了解到孩子真实的近视度数。还有一些儿童可能会出现远视的问题,如果远视的孩子没有充分散瞳,配出的眼镜度数可能会不够,这对眼睛反而是有害的。所以,充分散瞳是检测孩子真正近视度数的关键。一般12岁以上的孩子采用快散瞳,12岁以下的孩子采用慢散瞳。慢散瞳会影响孩子20天左右的视力情况,所以推荐在假期的时候为孩子进行近视的筛查和眼镜的验配。
4
什么时候需要给孩子戴眼镜
确诊为真性近视后,什么时候需要给孩子戴眼镜也是有一定标准的:对于学龄前的儿童(3岁到5岁),如确诊为真性近视且近视度数在度以上就要求佩戴眼镜;对于学龄儿童(6岁以上),只要近视度数大于50度,有明显视力下降、看黑板不清楚的时候,就要求佩戴眼镜。近视度以下的儿童,允许其在看近物的时候不戴眼镜;近视度以上则必须长时间戴眼镜。佩戴眼镜后,应每隔半年复查一次,当度数增长超过50度的时候,要及时更换镜片。
镜片的作用是什么?近视的时候,眼轴变长,镜片是一个凹透镜,当平行光线进入凹透镜以后,改变了眼球本身的屈光力,使得这个焦距能够在变长的眼轴上形成清晰的像。
5
如何防控近视的发展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为真性近视,怎样防止近视度数增长?除了前面讲到的预防近视的八个方法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防控近视的发展?肯定是有的。
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有效防控近视发展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须8岁以上,去有资质的诊所验配。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硬度类似隐性眼镜的接触镜,比普通框架眼镜价格贵一些。在睡觉前,将角膜塑形镜扣在角膜上,使得原来突出的角膜在一夜的硬性接触下,产生中间凹进去的形变,这就相当于在角膜上压出了一个凹透镜,这样白天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是清晰的。
佩戴角膜塑形镜是对家长来也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因为要保证夜间佩戴的时间在六个小时以上,同时又不能超过十个小时。由于角膜塑形镜是眼球的接触镜,所以需要每天清洗,定期去除蛋白,然后还需要浸泡清洗等。有医学同行提出,这叫“小洗天天有,中洗三六九,大洗隔周六”,也从侧面说明清洁角膜塑性镜是有非常严格要求且繁琐步骤的。此外,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也需要孩子的配合。在验配的时候,眼科医生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检查,角膜过凸或者过平,患有外眼表疾病、结膜炎、眼睑的感染性疾病及严重干眼症的孩子都不能使用角膜塑形镜。
正确佩戴普通框架眼镜也可以有效防控近视发展。对于一些低度近视的孩子,有的家长会选择不给他们佩戴眼镜,这样孩子在看远物的时候就非常费力,并因此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眯着眼睛、皱着眉头等,这反而会促进近视度数的增长。另外,一些孩子明明是度的近视,家长却只为其配度的框架眼镜,或者是未及时给孩子复查、发现孩子近视度数增长却没有为其更换镜片,这些情况都被称为“欠矫”。“欠矫”对防控近视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所以,给孩子佩戴度数适合的框架眼镜也是有效防控近视的方式。同时要保证每隔半年复查一次,当度数增长超过50度的时候,要及时更换镜片。
6
家长对戴眼镜的一些误解
在现实生活中,不想给孩子戴眼镜是很多家长的心声,还有一些家长认为长时间戴眼镜会使眼球变凸。其实这些都是家长的误解。一些高度近视的病人眼球前凸,是由于眼轴过长造成的,而不是佩戴眼镜造成的。但是长时间佩戴眼镜确实会造成一些不便或者困扰,比如镜框对鼻梁、耳朵的压迫,戴眼镜运动时会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孩子长期佩戴眼镜还会产生耳部的皮炎等。
7
不佩戴框架眼镜的方法
家长不希望孩子戴眼镜的心情可以理解,在这里我为家长介绍两个不用佩戴眼镜的方法,即软性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和近视屈光手术。软性角膜接触镜适合偶尔佩戴,应尽量选择透氧率高的镜片;近视屈光手术要求孩子在18岁以上,近视度数在半年之内没有明显的增长,没有明显的干眼症。进行手术之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术前详细检查。术后要特别注意消炎,且可能会有三个月到半年的轻微夜间眩光,因此会影响夜间开车,也可能会有干眼的症状。
疫情过后,如果家长要带孩子出游,作为眼科医生,推荐大家去一望无际的地方,比如海边、沙漠、草原、花海。这些地方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充分地看远、享受阳光。出游时也应给孩子做好防护措施,注意佩戴有帽沿的帽子和墨镜,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感谢大家的聆听,希望大家从这堂课得到一定的收获。
医信眼科
坚持精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