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对物质的满足,更多的要求在精神层面上了。很多人在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下,会想到用针灸来治疗身体上的不适,那么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呢?
上呼吸道疾病
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鼻炎,普通感冒,急、慢性扁桃腺炎。
多年久治不愈的哮喘,肺气肿,肺大泡,急、慢性气管炎等。
眼科疾病
中心性视网膜炎、白内障、急性结膜炎、近视眼。
口腔疾病
牙痛,拔牙后疼痛,齿龈炎,急、慢性喉炎。
消化系统疾病
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结肠炎,急、慢性杆菌性痢疾,腹泻,便秘。麻痹性肠绞痛。
肌肉和骨骼系统疾病
肌肉痛和萎缩,坐骨神经痛,肌肉痉挛,关节炎,椎间盘问题。
神经系统疾病
脑中风、抽风、脑中风后遗症的功能恢复,顽固性高血压、面瘫、顽固性头痛、失眠、儿童多动症、脑瘫、大小便失禁、帕金森病,精神紧张导致的头颤、手抖、腿抖等,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麻痹、周围神经炎、小儿麻痹症、美尼氏综合征、膀胱功能障碍、夜尿症、肋间神经痛等。
精神科疾病
由于环境变化、生活不安定引起的精神失常、自闭等症,网瘾、精神紧张焦虑等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如甲亢等)。
妇科疾病
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顽难之症
如皮肤病、精神心理病、免疫失调病、抗衰老、美容等,通过针灸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特殊情况下针灸还可用于中暑、虛脱、急性疼痛等急症。
针灸是重要的养生防病方法之一,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针灸的主要功效。
疏通经络
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是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制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