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同型半

文章来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发布时间:2016-11-26 22:14:20   点击数:
 

不同年龄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

作者:周龙芳杨红

来源:中华眼底病杂志年7月第32卷第4期-页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方法临床确诊的RVO患者79例79只眼(RVO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7.00土9.29)岁。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82例82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0.O±10.2)岁。再将RVO组患者分为年龄≤50岁组(年轻RVO组)和年龄50岁组(老年RVO组),分别为24、55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分别为35、44例。测定所有患者血Hcy及其代谢中的重要中间物质血维生素(Vit)B6、VitB12、叶酸浓度。分析高Hcy、低VitB6、低叶酸血症与不同年龄RVO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VO组患者血Hcy浓度升高,血叶酸、VitB6浓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PO.01);血VitB12浓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P0.05)。CRVO组、BRVO组患者血Hcy、叶酸、VitB12、VitB6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1.,PO.05)。年轻RVO组患者血Hcy浓度高于老年RV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PO.05);血叶酸、VitB6浓度低于老年RV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PO.05)。RVO组患者中高Hcy[y2=13.67,比值比(OR)=3.,95%可信区间(CI)为1.~6.]、低VitB6(xz—5.28,OR=2.,95%CI为1.—3.)、低叶酸血症(x2—8.64,OR一2.,95%CI为1.~4.)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结论血高Hcy、低叶酸、低VitB6水平是RVO发病的危险因素;血Hcy在年轻RVO患者的发病中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CRVO、BRVO患者间血Hcy、叶酸、VitB6水平无明显差异。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病因、危险因素以及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血栓形成倾向是其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能促进血栓形成,被证实是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VO同为血栓性疾病,但Hcy与其发病的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3-5]。Hcy是体内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在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Vit)B6、VitB12及叶酸等是其代谢中的重要中间物质。目前Hcy及其代谢产物VitB6、VitB12、叶酸水平与RVO之间的关系研究尚少。为此,我们检测了一组RVO患者血清Hcy、VitB6、VitB12、叶酸水平,初步探讨其与RVO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年6月至年7月我院确诊的RVO患者79例79只眼(RVO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符合RVO临床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肾功能不全、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及口服卡马西平、甲氨蝶呤、B族维生素、左旋多巴、茶碱等可导致高Hcy血症患者。

RVO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33例;均为单眼患病。平均年龄(57.0±9.3)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者分别为20、27、25例。选取同期非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82例82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50只眼,女性32例32只眼;平均年龄(60.0±10.2)岁。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者分别为13、19、20例。将RVO组患者分为年龄≤50岁组(年轻RVO组)和年龄50岁组(老年RVO组),分别为24、55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分别为35、44例。RVO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及血脂异常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50、0.70、0.09);糖尿病、高血压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一0.01、0.04)。

CRVO组、BRVO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以及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0.60、0.40、0.90、0.70)(表1)。年轻RVO组、对照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90、0.01、0.02、0.02)(表2)。

抽取RVO组、对照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加入2%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分离取上清液。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Hcy、VitB6及叶酸和VitB12浓度。高Hcy血症:血Hcy≥12.03umol/L;低叶酸血症:血叶酸≤5.80ng/ml;低VitB6血症:血VitB6≤8.07ng/ml;低VitB12血症:血VitB12≤8.07ng/mlc9]。

采用SPSS19.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y2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VO组患者血Hcy浓度升高,血VitB6、叶酸浓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P一0.、0.、0.);血VitB12浓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P-O.)(图1)。CRVO组、BRVO组患者血Hcy、叶酸、VitB12、VitB6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1.,P=0.、0.、0.、0.)(图2)。年轻RVO组患者血Hcy浓度高于老年RV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P=O.);血叶酸、VitB6浓度低于老年RV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P=O.、0.)(图3)。

统计学意义(t=0.、1.、0.、1.,P=0.、0.、0.、0.)(图2)。年轻RVO组患者血Hcy浓度高于老年RV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P=O.);血叶酸、VitB6浓度低于老年RV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P=O.、0.)(图3)。

RVO组、对照组患者中,高Hcy、低VitB6、低叶酸血症分别为49、45、47例和27、32、30例。RVO组患者中高Hcy[y2=13.67,比值比(OR)=3.,95%可信区间(CI)为1.~6.]、低VitB6(X2=5.28,OR=2.,95%ci为1.~3.)、低叶酸血症(Xz=8.64,OR一2.,95%ci为1.~4.)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一0.、0.、0.)。

3讨论

RVO是多因素病变,其中促血栓形成因子发挥重要作用,Hcy即为高危险因素,对于血Hcy升高与RVO发病的关系,Cahill等对1项前瞻性研究和9项回顾性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RVO组患者血Hcy高于对照组。但DiCapua等的大型病例对照研究并未发现高Hcy血症与RVO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RVO组患者血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Hcy升高与RVO发病显著相关;但CRVO患者与BRVO患者血Hcy水平无明显差异。有研究报道,血Hcy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每增加10岁,血Hcy浓度可升高10umol/L左右。Lahey等随访了55例年龄小于50岁的CRVO患者,排除血栓性疾病家族史和个人病史,在年龄匹配的情况下,CRVO组患者血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hua等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Hcy水平与年轻RVO患者的相关性较年老者高。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年轻RVO组患者血Hcy浓度高于老年RVO患者。提示年轻RVO患者中血Hcy对RVO的发生可能发挥更明显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轻RVO组患者血Hcy水平高于老年RVO组。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老年RVO患者中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是血管损伤形成血栓的重要原因,Hcy作用相对弱化;而年轻RVO患者除去炎症、高眼压等局部危险因素,血栓形成因子作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血叶酸下降是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Cahill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叶酸血症与RVO发病相关。但Terrazzi等,Gao等的研究结果并未发现低叶酸血症与RVO发病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RVO患者中血叶酸浓度下降,其OR值为2.,与Cahill等meta分析结果一致。但CRVO组和BRVO组、不同年龄RVO组患者间血叶酸浓度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血VitB6下降增加动静脉血栓的风险,且独立于其他促血栓因子,但对于其与RVO发病的关系研究较少。Sofi等研究发现血VitB6浓度降低可能是RVO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RVO组患者血VitB6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OR值为2.。然而Lattanzio等在一组小样本CRVO患者并未观察到血VitB6浓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目前低VitB6、低叶酸促进血栓形成的机制不明,可能与间接促进血Hcy浓度升高有关。但有研究表明,低VitB6可能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或下调糖蛋白Ⅱb基因表达影响血小板聚集。VitB6是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辅助因子,其缺乏与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均有密切关系。炎症反应可能是VitB6促进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大小、混杂因素控制不一致有关。此外,因血叶酸、VitB6是Hcy代谢的重要的中间物质,血Hcy代谢异常会影响两者在RVO患者中水平,进一步研究中,需匹配血Hcy水平,对血叶酸及VitB6水平是否为独立的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其结果并不能证明上述危险因素与RVO发病的关系,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另外,研究因素中血Hcy、VitB6、叶酸等都与饮食及生活习惯相关,本研究对此没有详细分析、对比,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本研究发现年轻RVO患者血Hcy浓度明显高于老年患者,具体机制尚不能明确。有研究表明,在帕金森患者中MTHFRCT突变可导致发病年龄提前。因而我们推测在RVO中也可能存在同样现象,MTHFRCT突变使RVO发病年龄提前,并使得血Hcy升高。因而我们进一步将研究RVO患者基因分型,观察不同年龄患者基因型的变化。









































有什么好方法治疗白癜风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l66.com/zlcs/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