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老年黄斑变性,刻不容缓

文章来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发布时间:2021-8-17 11:35:29   点击数: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三大慢性致盲性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且这些与年龄有关的致盲性眼病,在世界各地不断增多。

AMD又称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的黄斑部疾病。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患者的年龄、遗传、吸烟、饮食、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其中氧化应激作用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密切相关[1]。

AMD的现状

目前,全球约有~万AMD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此致盲。我国约有万患者,且随着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患病率将会逐年上升。

虽然可以采取医疗手段(手术、激光等)来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但治疗后仍有65%的患者没有明显视力提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等的普遍应用带来的蓝光伤害,使AMD的问题日益显现。

(图片来源:网络)

近几年研究[2]发现,饮食中抗氧化剂与AMD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增加抗氧化剂维生素、特定类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的摄入量可以预防或减缓疾病的进展。

因此,除了提升公众、医生和卫生管理者对AMD的认知外,对于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AMD,通过日常膳食手段进行积极预防和减缓AMD发展风险尤为重要[3]。

黄斑在哪里

如果把眼球比作一架照相机,那么通常说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而视网膜就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黄斑则正是视网膜上最重要的区域,它的直径仅有1.5mm,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

之所以叫“黄斑”,是因为这个部位凝集了大量的叶黄素,外观颜色比周围视网膜深,由数百万计的感光细胞构成,也是视网膜上最敏感的区域,负责中央视觉,如识别形状、大小、颜色等。

我们的视力好坏主要取决于黄斑的功能,黄斑区的视神经细胞一旦被破坏,视力便永久受损,因此,由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比白内障等致盲疾病更为严重。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年龄增加,在长期累积的氧化损伤和光暴露的作用下,黄斑区会发生“变性”[4],如:

眼底出现玻璃膜疣

黄斑区色素紊乱

严重者黄斑区出血、水肿、渗出并有瘢痕形成等

主要的症状包括:视物变形,眼前固定黑影,阅读困难,无法识别细节及无法驾驶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风险增高,严重时导致视觉丧失。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叶黄素是类胡萝卜素家族的一员,又名“植物黄体素”。在人体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都是抗氧化剂,是光感受器的自由基清除剂。广泛存在于菠菜、猕猴桃、玉米等天然植物中,在自然界中与玉米黄质共同存在。

玉米黄质又叫玉米黄素,属于类胡萝卜素,人体和动物无法自身合成玉米黄质,必须通过食物或补充剂获得。玉米黄质食物来源主要是黄玉米、橙汁、蜜瓜等。

(图片来源:网络)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是组成视网膜黄斑的颜色的主要成分,正是由于黄斑色素含有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才能保护感光细胞层过滤蓝光以使视网膜免受光损害。

为了维持黄斑的正常视觉功能,人体需要持续不断摄入足量的叶黄素,一旦缺乏,感光细胞容易受到光氧化损伤形成沉淀物,沉淀物不断积聚阻碍感光细胞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导致感光细胞死亡,使正常视觉功能受损,严重时甚至失明。

因此,在健康用眼的基础上,足量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是维护正常视觉功能、预防和减缓年龄相关性眼病的重要环节。

(图片来源:网络)

而与成年人相比,婴幼儿和儿童的晶状体更透明,他们的视网膜更容易受到破坏性蓝光的损伤,而来自阳光、手机、液晶电视机和电脑屏幕的蓝光无处不在。

因此,叶黄素的蓝光过滤和抗氧化特性对婴幼儿和儿童脆弱的眼睛的保护更为重要[3]。

相关研究报道膳食叶黄素、玉米黄素摄入量及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水平是影响AMD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通过构成视网膜黄斑色素以及在血液中的存在而降低AMD的发病风险[5]。通过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膳食补充剂的摄入,血液中相应成分的浓度会升高,视网膜黄斑区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浓度也会增加,即黄斑色素密度(MPOD)升高。所以,人体所需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通过膳食来补充。李慧丽等[6]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治疗AMD的视网膜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治疗能有效改善患眼视网膜光感受器功能。

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NEI)于起开展的为期5年的年龄相关性眼病研究2,覆盖全美80多个地点,其受试者超过名,年纪介于50-85岁,且大多数受试者都患有中度AMD。

该研究是截至目前针对AMD人群测试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有效性的最大型的临床试验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于进一步降低AMD和白内障风险的效果,其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补充摄入量分别为10毫克/天和2毫克/天[3]。

中国营养学会已经将叶黄素作为成人重要的膳食成分纳入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其特定建议值(SPL)10毫克/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40毫克/天,对于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叶黄素提供了重要、积极、易于操作的参考指南。由于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必须通过膳食摄入,因此,当常规膳食无法满足人体需求时,建议通过合理的方法及时进行补充,从而保护眼睛,预防眼健康问题的发生或辅助改善眼健康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l66.com/zlcs/17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