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是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或点状、片状、条索状漂浮物,就像蚊蝇飞影,看白色明亮背景时更明显,有时可伴有闪光感。也有人称之为“飞蝇症”。
目前多认为飞蚊症是玻璃体内的不透明物体投影在视网膜上产生的,故很多研究认为,飞蚊症即“玻璃体混浊”,但实际上两者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飞蚊症是患者就诊时描述给医生的主观症状;玻璃体混浊指玻璃体中出现不透明物,是客观体征。临床上常见的飞蚊症,经检查并不都能发现明显玻璃体病变。
飞蚊症是眼科常见症状,70%的患者由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引起。玻璃体液化从4岁开始出现,随着年龄逐渐进展,可导致玻璃体后脱离(PVD)。玻璃体后脱离在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约58%,65岁以上人群为65%~75%。
疾病类型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生理性飞蚊症和病理性飞蚊症两类。
生理性飞蚊症
正常人注视白色物体或蓝色的天空时,可发现眼前有飘动的小点状或细丝状浮游物,有时闭眼亦可看到,但客观检查时却不能发现任何玻璃体的病变,此种现象称为生理性飞蚊症。
病理性飞蚊症
有些患者眼前突然出现漂浮物、漂浮物突然增多或眼前固定的黑影遮挡,甚至中心视力下降等,常因视网膜血管破裂、视网膜裂孔或玻璃体炎症引起,症状多严重并影响视力,需及时治疗。
生理性飞蚊症多由玻璃体年龄性改变引起,逐步发生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至病情严重时也可以属于病理性病变。
病理性飞蚊症的病因主要包括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变性、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及全身疾病导致的眼部病变等。
基本病因
玻璃体年龄性改变(玻璃体液化、变性、后脱离)
人出生时玻璃体呈凝胶状,4岁时玻璃体开始出现液化迹象,即凝胶状的玻璃体逐渐脱水收缩。随着液化进展,玻璃体出现萎缩和凹陷,玻璃体原有的胶原稳定性被破坏,变得黏稠、不均匀、产生团块,光线进入眼睛受这些碎块遮挡,在视网膜投射出阴影后出现飞蚊症。
老年人玻璃体进一步液化后,玻璃体外层部分与视网膜内层之间分开,形成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胶原增厚、聚集,形成玻璃体混浊,患者可注意到眼前有漂浮物,如点状物、飞蚊、环形物等,这是浓缩胶体漂浮到视野内形成的。
如果脱离的玻璃体牵引拉扯视网膜感光区,大脑会将该牵拉刺激认为是光刺激信号,患者会有闪光感;若脱离的玻璃体牵引导致视网膜血管破裂,产生玻璃体积血,视野中会出现“红色烟雾”;过强的牵引可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物的时候感觉视野被黑幕遮挡。
玻璃体积血
外伤或手术造成的视网膜撕裂,或牵拉视网膜小血管破裂出血,或因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等引起出血,血液或渗出液进入玻璃体,视野中可能出现红色、黄色、灰白色的片状或团状混浊。
玻璃体炎症
大多由邻近的视网膜、葡萄膜炎症波及玻璃体造成,邻近组织的炎性渗出液、炎性细胞进入玻璃体,均可出现玻璃体浑浊,产生飞蚊症。
其他
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眼内肿瘤或全身其他部位肿瘤眼部转移,先天残留于玻璃体内的胚胎细胞或组织等也可导致玻璃体混浊,高度近视者出现玻璃体变性,均可表现为飞蚊症。
诱发因素
以下情况出现飞蚊症的风险较大:
年龄在50岁以上老年人易出现玻璃体后脱离;
近视;
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眼部外伤史;
眼部手术史;
眼内炎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