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李传课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
(1)多见视于青壮年,单眼发病,无性别差异。
(2)自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前暗影。
(3)黄斑区有灰白圆形渗出块,病灶周围有出血。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有利于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1)视物变形,中心视力下降。
(2)视野相应部位有绝对或相对暗点。
(3)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视网膜下一孤立性圆形灰白色膜状物,大小约为1/4PD-1PD,周围有出血、水肿。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呈强荧光斑,形态如花瓣状或车轮状高荧光,晚期荧光渗漏融合成片,出血处呈荧光遮蔽,CNV形成癍痕处荧光增强但不扩大。
(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显示CNV位于神经上皮下或色素上皮下,CNV团样灶呈梭型复合体的高反射区,可伴发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出血、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痰瘀证:视直如曲,视物昏蒙或视大为小,黄斑区出血不多,血色暗红,渗出物多,伴头重胸闷,食少腹胀,便溏溲黄。舌苔黄腻,脉滑。
2.肝经郁热证:视直如曲,视物昏蒙或视大为小,眼底见黄斑部出血及渗出不多,色素紊乱,伴情志不舒,神情忧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失眠,胁肋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3.阴虚火旺证: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暗影,黄斑部有渗出灶及出血,血色鲜红。伴干涩昏花,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而干,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痰瘀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推荐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滑石、厚朴、生苡仁、半夏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和血明目片等。
2.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肝解郁,凉血祛瘀。
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赤芍、柴胡、枳壳、川芎、当归、陈皮、郁金、浙贝、甘草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丹栀逍遥丸等。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萸肉、泽泻、山药、茯苓、丹皮、三七、白芍等。
注意:该方是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血栓通胶囊等。
(二)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
根据病情辨证取穴。一般局部取穴可选用承泣、攒竹、睛明、瞳子髎、丝竹空、鱼腰、四白、球后、太阳等,近端取穴可选取风池、四神聪、百会等,远端取穴可选合谷、外关、足三里等穴。每次局部和全身可选2~4穴,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21次1个疗程。
2.电针治疗
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接通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用中等强度刺激,每日1次,每次20分钟,21次1个疗程。
(三)中药离子导
对于黄斑区出血量多者,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血栓通注射液,电离子导入(棉片法)。
(四)其他疗法
1.光凝治疗:适用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CNV位于黄斑中心凹um以外的区域,可配合氪黄激光。
2.光动力疗法(PDT):适用于黄斑区附近典型性的活动性CNV的患者。
激光功率密度为mW/cm2;CNV大小将光斑直径大于至少lum;激光照射病变时间为83s:总积分光通量为50J/cm2。
(一)疾病诊断
1.眼部保健:避免久视,凡视物疲劳时,可闭目静养10~20分钟,或远眺。避免强光刺激,日光下配戴遮阳帽、太阳镜。
2.情志调摄: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减轻工作压力及紧张程度。
3.饮食调理:忌烟酒,宜清淡饮食,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年01期国际眼科杂志《凉血化瘀中药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李学晶,唐由之)拟定。
1.症状评价标准
(1)临床痊愈:n≥95%;
(2)显效:n≥70%;
(3)有效:30%≤n<70%;
(4)无效:n<30%。
2.视力评价标准
比较基线和随诊时的视力的变化:基线视力(ETDR视力表字母数)(?X±SD)。
显效:视力增加10字母以上;
有效:视力增加5字母以上;
稳定好转:视力增加在2~4个字母之内;
无效:视力无变化或下降在5个字母以上。
3.相关检查评价标准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对比治疗前后CNV渗漏程度及最大线性比(GLD)。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
对比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总黄斑容积的变化。
(二)评价方法
在进入路径当天、疗程结束时,分别采用症状、视力、相关检查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1.症状评价方法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
症状指标:根据以下2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2.视力评价方法
基线视力(ETDR视力表字母数)(?X±SD)。
3.相关检查评价方法
FFA、OCT。
声明:内容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