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市医大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今天与大家分享病理性近视性并发症治疗。
正常人眼轴长度大概24mm,近视患者眼轴长度24mm。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D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分为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主要表现是视力下降。部分患者还伴有玻璃体变性/混浊,视疲劳等症状。也会伴有眼前后端的一些改变。如:眼球突出、角膜变薄、前房加深、晶状体变厚等。
病理性近视患者相对于单纯高度近视患者有着更严重的视力下降,且这种视力下降是不断进展的,进行性加重的。部分患者出现眼底黄斑病变,出现视物变形、视物遮挡等症状。
这几张图片是病理性近视患者眼底照片和OCT的改变。第一张眼底照片显示眼底大面积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萎缩。这种萎缩是不断进展的。第二张照片显示的是豹纹状眼底,是视网膜的萎缩,透见了脉络膜血管。第三章眼底照相是视盘周围的萎缩弧,黄斑区的Fuchs斑。两张OCT分别显示的是黄斑劈裂和黄斑裂孔,这些都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门诊接诊一位高度近视的患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屈光度和眼轴的测量。目前对高度近视患者眼轴测量的金标准是IOLmaster或者Lenstar。因为光学生物测量的机器测得眼轴长度是指从眼球表面(泪膜表面)至RPE层的距离,而接触式A超测得眼轴长度是眼球表面至内界膜的距离,对于黄斑劈裂的患者,可能测得眼轴长度较短。眼部B超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屈光间质欠清晰的病人,观察眼底是否有网脱。也可以观察到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电生理的检查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病变。
由于病理性近视患者常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所以视野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病理性高度近视的患者视野会有:生理性盲点扩大,旁中心暗点,于生理盲点相连的弧形暗点。微视野是现在的一个新的设备,测得微小病变对应的视野损害,但最固视的要求较高,所以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并不常用。
OCT在高度近视中的诊断必不可少。可以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这可以帮助我们随访高度近视的年轻患者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OCT也可显示玻璃体后脱离,黄斑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病变。另外,SS-oct对脉络膜厚度的测量,也帮助我们监测病理性近视的进展。
下面介绍病理性近视的三种常见并发症,其中黄斑病变是最常见的,也是影响中心视力的主要原因。国际近视研究者学组按照萎缩程度将黄斑病变分为5类,分别是无黄斑病变,豹纹状眼底,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局灶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萎缩。另外三个PLUS征象是漆裂纹,CNV,Fuchs斑。漆裂纹是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破裂,可以在后极部看到不规则的黄色线样改变。Fuchs斑是指黄斑出血留下的瘢痕。病理性近视定义:2条以上或者Plus征或出现巩膜葡萄肿。
首先介绍黄斑出血。黄斑出血主要原因是由于CNV破裂出血引起视力下降。一般出血的位置多在漆裂纹附近。
CNV的形成有三种学说,第一是机械牵拉导致,PM患者眼轴过度增长,导致Bruch膜的破裂出现漆裂纹,牵拉毛细血管壁,引起破裂出血。
第二种学说是血流动力学改变,PM患者眼轴拉长,脉络膜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