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某,男,7岁。患者因血尿半年余就诊。
患者半年前出现皮肤紫癜,肉眼血尿,检查发现“血压偏高”,西医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经治疗后病情好转,皮肤紫癜基本消失,但尿常规示“潜血(+++)”,且小便黄,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肾阴虚兼血热。治法:滋肾阴,凉血清热。
选方:大补阴丸合犀角地黄汤、二至丸。
生地20g黄柏6g知母10g
炒龟板2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水牛角20g丹皮10g白芍10g
15剂,水煎服,久煎。二诊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示“潜血(-)”,
讲析:此患儿有半年的紫癜性肾炎病史,经过治疗紫癜已经消失,虽然小便潜血(+++),但无明显齿衄、鼻衄,所以出血的症状不明显。但是患儿有手足心热,盗汗,舌红苔薄黄,脉细数。通过舌象和脉象可以判断患儿是阴虚有热,热在哪里呢?热在血分,阴虚在哪里呢?在肾脏,是肾阴虚兼血热。现在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控制他的紫癜,不能让他复发;第二,要解决他的尿中潜血。因此,治疗方法一是滋肾阴,二是清血热,选大补阴丸合犀角地黄汤,再合二至丸。二至丸是滋肾阴的,大补阴丸是滋阴降火的,犀角地黄汤是清血热凉血止血的。
解析:大补阴丸
本方系朱丹溪根据其“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济,则水能制火”的理论创制的滋阴降火之代表方剂。《医方集解》云:此足少阴药也。四者皆滋阴补肾之药。补肾水即所以降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加脊髓者,取其能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人身肾命,系于脊骨。)《删补名医方论》:“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方中重用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即所谓培其本,共为君药。继以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阴;知母苦寒而润,上能清润肺金,下能滋清肾水,与黄柏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抑亢阳,即所谓清其源,均为臣药。应用猪脊髓、蜂蜜为丸,此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使。本证若仅滋阴则虚火难清,单清热则犹恐复萌,故须培本清源,使阴复阳潜,虚火降而诸症悉除。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其中龟板、熟地用量较重,与知、柏的比例为3:2,表明本方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大补阴丸与六味地黄丸虽均能滋阴降火,但后者偏于补养肾阴,而清热之力不足;前者则滋阴与降火之力较强,故对阴虚而火旺明显者,选用该方为宜。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首载南北朝陈延之所撰《小品方》,名芍药地黄汤。该方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并无方名,方名首见于北宋林亿校勘本《备急千金要方》,曰:“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消瘀血方: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黄二两,黄芩三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依方,不须有所增加。”
古代医籍中提到:
金代李杲《东垣试效方》曰:“呕吐血出于胃也,实者犀角地黄汤主之”。
明代吴昆《医方考》云:“劳心动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入肝,寒者胜热”。
张介宾《景岳全书》又说:“治伤寒血燥血热,以致温毒不解,用此汁最捷,人所不知”。
陈文治《诸证提纲》认为:“治上焦有热,口舌生疮,或血热妄行,或吐衄,或下血,及不嗽而血自来者,或大便黑,面色萎黄,俱宜服此”。
至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犀角地黄汤作为治疗温病邪入血分的首选方沿用至今。
该方尚可用于外治,如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就有“吐血属胃火,膏(清阳膏)亦贴胸口、背心,或照衄血方用犀角地黄汤煎抹后帖”的记载。
此外,在部分医籍中还载有与该方方名相同而药物组成略有异者,如明代秦昌遇《病因脉治》中治外感吐血的犀角地黄汤中有山栀、荆芥;
《景岳全书》中“治胃火,血热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的犀角地黄汤中有炒黄芩、升麻;清代罗定昌《医案类录》中治火热鼻衄的犀角地黄汤中有栀子、黄芩等。
方解:
本方治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致躁扰昏狂;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生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离经之血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蓄血;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舌紫绛而干。此际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用苦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本方与清营汤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宜透之品,血、动血之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二至丸
出自清代的《医方集解》:
冬青子(即女贞实,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瓦罐收贮,或先熬干,旱莲膏旋配用。)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冬至,一阳初动(《易经》复卦);夏至,阴气微降(姤卦)。此二药,得四季初生之阴阳,对于补益“先天之本”的肾脏,自有独特之妙处。
复卦姤卦
主治: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滋阴血,乌髭发,价廉而功大。此足少阴药也。女贞甘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也。旱莲草汁黑如墨,得少阴水色,入肝滋血,黑发乌须。止一切失血,敷各种疮毒。汁涂眉发,其生速繁。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复发性腺周口疮、萎缩性鼻炎、齿衄、鼻衄、耳鸣、失眠、斑秃、脱发、经行咯血、闭经、不孕、功能性子宫出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慢性咽炎、带下过多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