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而关于眼部的药物不良反应,我们熟知的有多少呢?如常见的喹诺酮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糖皮质激素都可能引发眼部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既往有服药病史的患者,应该结合既往药物进行思考,排除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眼部反应。这期惟视诊室,就来了一名服用抗肿瘤药物的眼部不适患者。她的眼部不适是否跟药物有关?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病例回顾——乳腺癌病史,双眼视物出现绿斑
一位65岁的白人女性因“双眼出现多个绿色斑点3天”而前来就诊。该患者患有IV期乳腺癌,已转移到肺部和肝脏。患者主诉这些斑点是固定的,不伴有任何眼前漂浮物或闪光感。双眼同时发作,不伴相关的眼痛或畏光症状。患者既往无眼科病史,最近的全面眼科检查结果正常。眼科检查:视力:双眼20/2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现玻璃体炎症,视乳头淡红色,边界清。散瞳后眼底检查显示双眼后极部散在多灶性、色素减退的乳白色斑点。这些斑点在眼底自发荧光上呈强自发荧光,位于视网膜下间隙。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主诉前2周开始服用考比米替尼治疗,作为乳腺癌临床试验的一部分。
图:眼底自发荧光(A)显示后极部多个散在的强自发荧光病变,集中在上方血管弓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B)显示这些病变部位有小的、局限性的视网膜下积液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答案:D.观察
诊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相关视网膜病变
抗癌药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该患者双眼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呈多灶性分布,这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相关视网膜病变(MEKAR)的典型表现。在接受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和其他恶性疾病治疗的患者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潜在的眼部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据报道,使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高达90%,尽管这些患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出现症状。
症状具有自限性:症状的出现通常是轻微和短暂的,从开始治疗后的几个小时到数周不等。液体消失后,最佳矫正视力通常会恢复到基线水平。
答案分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相关视网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广泛,需要考虑包括葡萄膜炎在内的可能,如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或结节病。考虑到该患者无眼前段或后段炎症、血管炎和视神经肿胀,没有必要口服泼尼松治疗(选项A)。
考虑到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状态,对感染原因进行了调查,但患者无发烧或近期全身感染的病史。患者癌症转移过程中未发现可见的肿块或脉络膜隆起,不提示其乳腺癌有眼部浸润的可能。因此,正电子放射断层成像扫描检查(选项B)寻找新的转移灶没有必要。
因症状出现时间和临床表现与药物不良反应一致,应选择观察或者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案,包括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文献表明,这种局限性浆液性脱离通常是良性的,可以选择随访观察(选项D)。
考虑到该病程自限性和患者在出现症状时视力良好,没有对患者进行治疗。与肿瘤学家讨论了患者的眼部情况,因患者乳腺癌病情较重,停止用药(选项C)并不是患者的最佳选择。
与癌症治疗相关眼部疾病的建议对于接受抗癌药物治疗的患者,通常要进行基线眼科检查,并保持随后的系列检查,以监督药物的不良反应。较新的药物可能没有明确的不良反应特征。应保证对间断性眼科检查中发现的变化进行彻底药物审查,并与开处方的肿瘤学家进行讨论。
幸运的是,在使用MEK抑制剂的情况下,浆液性视网膜病变通常是自限性的,患者仅出现轻微的视觉症状。此外,眼部症状可能会在一天中波动(取决于给药的时间),并在继续治疗的情况下消失。若出现某些威胁视力的不良反应(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能需要停止用药。然而在本例中,患者进展为晚期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大于MEKAR相关的暂时浆液性脱离相关的有限风险。在放弃可能挽救生命或延长生命的治疗之前,需要进行深思熟虑的讨论。
患者预后患者与其肿瘤医生讨论后选择继续观察。两周后,尽管患者继续使用考比米替尼治疗,但她的眼部症状得到了缓解,视力恢复到了基线水平。经检查,斑点已经消失。
图:在没有停止服用考比米替尼的情况下观察2周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视网膜下液消失
原文链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