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是很多人生活中比较常见现象,尤其是在早上起床脚后跟一着地就会有疼痛麻木感,而且像针扎一样的感觉,但是有的人却在步行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好转。部分人群久坐后前几步行走时脚疼,走几步才会缓解,但是对于此症状很多人不是很了解这是什么疾病。下面医院骨科主任任德广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1.足跟骨刺。
这个大家最了解,觉得脚后跟长了骨刺,扎在肉里能不疼吗?很多人拍片子就可以看到它。它是跟骨退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它所引起的疼痛是由于跟骨长期负重引起局部充血和无菌性炎症,刺激脚后跟的神经所引起的。不过有的长跟骨刺的人不一定疼痛。
2.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3.足底筋膜炎
人的脚底有一层纤维结构,来维持足弓、缓冲震荡、增加弹跳。持续的牵拉筋膜就会引起附着点炎症疼痛。
4.足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
5.足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6.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出现脚后跟疼后该怎么办?
1.减轻体重和负重,压力是引起疼痛的重要原因。
2.注意休息,这些病基本上都是因为劳累磨损引起的。所以一定要休息。减少对它的伤害。不可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活动。
3.穿厚而柔软的鞋子或鞋垫。让脚后跟接触面积增大,减少对它的刺激。
4.足部锻炼。如垫脚尖,用脚趾夹东西,足弓拉伸,脚底蹬踏动作等。可以通过锻炼脚底韧带、筋膜和肌肉,减少发病率。
5.采取中医拨针诊疗手段,依据传统中医针灸与现代西医针刀相结合,在超声波数字减影精确定位下,直达病灶,剥离松解组织粘连,消肿止痛,缓解神经根压力,扩张血管,增加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加较快疼痛物质的代谢。同时结合中医温经通络、温阳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从而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任德广简介
1
任德广,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国医大师颜正华,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弟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弟子。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工作30余年,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委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病的提倡与领导者。
2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类风湿、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髌骨软化、半月板损伤、滑膜炎、骨质增生、肩周炎、腱鞘炎、网球肘、股骨头坏死、产后风湿痛等
3
出诊时间:周一、二、三、四、六、日。
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