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作为徐国兴教授谈眼底病诊疗趋

文章来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发布时间:2021-7-22 13:38:07   点击数:
 

编者按: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学分会、福建新侨人才联谊会和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学分会第二届眼科学术年会暨国际眼科论坛、年福建省新侨人才联谊会、福建省第十七次眼科学术会议暨眼科新进展学习班”,三会一体的盛会,于11月2~4日在福州顺利召开。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学分会会长王宁利教授、福建省科协副主席林学理、福建省侨联副主席翁小杰、福建省医学会秘书长黄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思泉教授、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分会朱益华教授等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新侨人才联谊会共同会长、福建医院福建省眼科研究所所长徐国兴教授主持。本次大会海内外专家云集,大会内容及其丰富,异彩纷呈。《国际眼科时讯》有幸邀请到徐国兴教授就本次大会亮点及目前眼底病领域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专访。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学发展特色,也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在大力扶持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徐教授表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和全国眼健康规划中都特别强调,我国目前卫生改革的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在这一国家卫生发展战略中强调了“中西医并重”。

目前我国临床诊疗中,大多以西医为主,而实际上,许多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有时候用西药进行治疗可能会发生一些直接的副作用,其中有些可以通过中药进行调理以及后续的康复处理等,有助于提高个体化、精准医疗水平,更重要的是减少并发症和副作用。因此,徐教授表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中西医并重,是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特色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医结合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目前,中西医结合疗法已运用于许多眼底病的治疗,如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临床应兼顾化散瘀血、活血化淤,凉血止血、明目清肝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早期病情较轻时可以促进视网膜出血及视网膜下液的吸收、稳定视网膜血管、还可维持病情的稳定;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的同时,也可以配合进行中医中药治疗,如甘草、草决明、菟丝子等,都具有非常好的抗炎能力,而且还有保护光感受器、提高视敏度的作用;同时,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三七、丹参、玄参等以通经活络,促进出血的吸收、对于提高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西医结合抗炎治疗还有益于减轻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和静脉阻塞的再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加稳定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其抗炎作用可以保护视网膜内的Müller细胞,正常地调控细胞内水通道闸门的开放,保持细胞内和组织间隙的水平衡,进而减轻黄斑区的水肿、控制炎症,提高患者的有效视力。

此外,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视网膜激光治疗中也有益处,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能会发生视网膜光感受器的破坏以及激光治疗的一些副作用,中医中药既可以起到调理作用,又可以发挥抗炎作用,直接减轻黄斑的水肿,保护视网膜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稳定视网膜微环境,减轻视网膜渗漏。另外,一些中药还可能起到抑制视网膜内VEGF的释放。在保护视网膜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微血管内的层流、减少湍流。防止RVO的复发。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许多视网膜疾病治疗中可获得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疗效。

人工智能VS人工操作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医师主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如何才能不被人工智能取代(AI)呢?对此焦点问题,徐教授分析道,当前医务人员的工作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要掌握非常全面的医学知识以及临床诊疗技能,尤其是外科医师还必须具备娴熟的手术技能等等。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已可取代很多的人工操作,尤其是在眼底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判读方面。因此,AI在当下及未来都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是眼科医师非常得力的一个好帮手。但就目前来看,由于Al需海量进行深度学习,目前的Al深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具有局限性,以及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错综复杂性,AI一时还无法替代医师的工作。

徐教授进一步解释道,科技的进步可能会让一部分技术和专业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但不会也不可能将医生职业视为被取代,应该说是Al科技发展帮助医务人员从一部分繁重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今天,在云数据或在大数据面前,AI将是更高效、更可靠。但不会完全取代医师的劳动。医学与生命科学知识浩若烟海,现代医学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仍然只是海滩上的水洼,医疗AI的发展,一定会促进与帮助未来医师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学习Al来适应新时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干细胞移植:从眼表到眼底,从基础到临床,值得深入探索

干细胞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从眼表的角膜,到晶状体,以及眼底的视网膜、视神经等。如在眼科临床已广泛应用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角膜内皮失代偿时角膜内皮细胞的移植和角膜的组织工程等。还有在科研探索或者临床试验阶段的,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一定的成果。MSC取材便利,是自体的细胞,不存在伦理的问题,比较安全,临床应用推广有一定优势。

但是,目前干细胞移植面临大样本的观察还不够、已知研究的长期随访时间很有限。而且,已知的这些细胞真正在视网膜内能否恢复与各层之间的信号传导网络联系还需要再做深入的研究,如移植的干细胞所发挥的功能。尤其是视网膜内或移植区域的微环境与移植的干细胞定向分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干细胞移植治疗涉及细胞生物信息传递的再现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研究。其他,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研究也在风风火火地进行,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涉及是否存在伦理问题。但总的来说,干细胞治疗也将是未来医学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会一体、跨界融合,新征程、新作为

本次三会一体的盛会以“跨界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发展、促进视觉健康”为主题,聚焦国际眼科发展动态,围绕“一带一路中国眼科秀”、“海峡两岸眼科论坛”、“新桥人才国际眼健康交流与促进”等,为海内外眼科同道们和相关学科的同道们搭建了携手合作的平台,促进了海内外眼科同仁的交流与协作、携手合作,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作为,为民众视觉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专家简介

徐国兴,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闽江科学传播学者

现任福建医院眼耳鼻喉颌面医学中心主任、福建省眼科研究所所长,福建医科大学眼视光学系主任、福建医院原副院长。

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防盲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眼科分会副会长。

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专家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四届和第五届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国际眼科纵览》副主编、美国《Ophthalmology》中文版副主编、《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视光与视觉科学杂志》等国家核心期刊编委。

年被评为国之名医,荣获卓越建树奖。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年获第三届中国眼科医师奖。年,获亚太眼科学会杰出贡献奖。年获中华眼科学会奖。

徐国兴教授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年国家公派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眼科系留学。从事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为国家培养16名眼科学博士研究生、98名眼科学硕士研究生。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主译出版英国皇家医学院《临床眼科学》专著1部。国家“十一五”及“十二五”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眼科学基础》、《激光眼科学》主编、《眼视光器械学》副主编。在国内外眼科医学杂志公开发表眼科学术论文多篇。近年来,获国家专利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5项、省部级科学基金研究课题8项。作为第一作者主持开展的眼科与视觉科学研究系列课题获福建省科技二等奖3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年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回国人才,年被评为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l66.com/ysph/17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