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中医眼科在
(河北)邢台地区、冀南平原
享有盛名
传承至今已有五代、百余年的历史
庞氏精研中医眼科的各项技术
为中医眼科事业的发展
做出了极大贡献
庞氏家族祖居河北省巨鹿县小王路村,自清代开始行医乡里。庞氏第一代庞凤岐,幼年习文,颇好歧黄之术,稍长即从医,师承当地名医邱老云,深得师传秘要。鸣歧多读善学,嗜读《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他还喜读《银海精微》、《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等中医眼科专著,深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火热是人生命之本,潜则无恙,亢则为害,亢为元气之贼。”“目无火则不病”之说的影响,主张:“善治目者,以清热泻火为先”。
他主张眼病的病因、病机都是以火热为主,或兼风、兼寒、兼湿、兼燥、兼瘀、兼郁、兼痰等。通过多年治疗眼疾的临床实践,庞凤岐积累了深厚的治疗眼病的经验,成为了邢台地区中医眼科的创始人。
庞氏眼科流派传承脉络庞氏中医眼科的第二代传人庞信卿(-),幼年受其父亲的影响,步入医门,在父亲的亲自指导下,成年后开始行医治病。
信卿聪明好学,并善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
治眼病时,他尤其注重脏腑经络和气血之盛衰,务以平为期。难能可贵的是,信卿不但有医术,更有医德,凡来诊者,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皆一视同仁。食宿如有困难者,信卿均能予以照顾,不计报酬。晚年时,虽然庞家已有继门后人,但信卿对慕名拜师学医者依然同等相待,传其真学,教其家经。此时庞家已行医多年,家中的医学积书较多,名流学派,诸家经典均有收藏。其中一间藏书楼,在抗战时期,不幸失火损毁,是在是令人遗憾!
庞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承人有庞传薪、庞赞襄、庞泗泉三人。他们除深得家传外,还接受了新学派、新思潮的影响,使庞氏中医眼科更有发展。为了更多的眼疾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免遭失明之苦,他们分别行医于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等地。三人当中,庞赞襄造诣较深,在眼科学术上有独创之见解。
(庞赞襄像)
庞赞襄生于年,幼年受医家世传的熏陶,14岁开始跟随父亲庞信卿老先生学医,18岁即独步杏林。—年间在邢台市自立庞赞襄中医眼科诊所,年创办了邢台市联合诊所,年5医院,任眼科主任。年9月调往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眼科临床组组长、眼科研究组组长、眼科副主任。医院,任眼科副主任;医院迁至石家庄,庞先生先后任中医眼科主任、省医院副院长等职。
庞赞襄先生在50多年的行医过程中,善于撷取中医内、外科之长,以补眼科之不足,把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两大中医特色灵活地运用到了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中。为了弥补中医眼科检查方法的不足,他还积极引进了西医的现代检查方法,提高了眼病的治愈率。行医期间,他潜心研究了眼科的诸多疑难杂症,如角膜病、中浆病、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神经萎缩、麻痹形斜视、小儿皮质盲等。经过反复的实践和研究,他显著提高了对这些眼科疾病的疗效。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
庞赞襄先生从50年代的后期就开始伏案著书,著有《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庞赞襄中眼科临床经验选编》等书籍,其学术思想广受医学界的好评。
百余年来,庞氏家族中从事中医眼科者有20余人,而就学于庞氏中医眼科的徒弟、学生更是遍布海内外,可见其影响之广。
值得一提的是,庞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于白色恐怖下,以医生的合法身份,掩护和医治中共地下党员、革命干部及其家属多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庞氏眼科流派学术特点庞氏中医眼科,扎根于临床实践,并在其家传中有所创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临床上,庞氏总结出了眼病的两个特点,即:
1.眼病多郁症,主张眼病由郁所致,治宜开郁通络。凡治眼病,应首先重视脾胃健运,根据脾胃的虚实判断是补是泻。
2.眼病多可分为热性(炎症)和杂性(非炎症)两种。热性者多可分为风热、实热、虚郁三个阶段,治宜祛风清热,清热泻火、补虚解郁;杂性者分为精、血、津液、气各个症型,治法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庞氏中医眼科临床疗效突出,辩证清晰,治法独具特色,为后世的中医眼科诊治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更多中医流派传承
非遗申报
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