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属于中医学“筋瘤”、“脉痹、“湿疮、“臁疮”等范畴。“筋瘤”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日“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反发为筋瘤”,阐明了筋瘤的病因病机。《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阐述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臁疮”为慢性下肢溃疡,属“筋瘤”的后期并发症,在古代文献中还有“裤口疮”、“裤风”(《证治准绳》)、“烂腿”(《外科证治全书》)等名。臁疮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至然也。”阐明臁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外科正宗·臁疮论第七十四》云“臁疮者,风热湿毒相聚而成,有新久之别,内外之殊。
在“因邪致瘀”与“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指导下,本病的病因是静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久坐、久立、久行、负重、妊娠等),其病机是气虚久瘀,静脉郁热能生风,瘀热夹湿毒成疮。病由淤滞(瘀)、湿热(毒)、生风(痒),三者之间的转化形成的诸多症证。
1.气滞血瘀: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患肢压痛,可见色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本证的辨证要点是: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
治则:行气疏肝活血化瘀2.血燥筋挛:小腿青筋迂曲,挛急疼痛,伴有耳鸣如蝉、眩晕、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舌淡、脉细。本证以小腿静脉曲,张挛急疼痛以及阴虚肝旺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则:清肝滋阴养血舒筋3.寒湿凝滞:小腿青筋蜿蜒,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胀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濡缓或沉迟。本证除下肢青筋迂曲外,辨证要点主要是下肢浮肿,畏寒沉重,脉濡缓。
治则:健脾利湿温经通络、气血亏虚:临床表现下肢青筋迂曲,小腿轻度肿胀,皮肤色素沉着,下肢沉重,伴有全身乏力。疮面下陷,边缘形如缸口;或胬肉突出疮外,疮口周围的皮肤成片地呈紫暗,少有痛热感,皮下硬化;可经年累月,不易收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治则:补气养血,温通经络。5、热毒炽盛:症状:青筋暴露,突出皮肤,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按之灼热;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止痛。6、湿热下注:主要证候为小腿青筋怒张,局部发痒,红肿,疼痛,或有溃破,滋水淋漓,疮面腐暗;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消肿。7、肝火亢盛:主要证候为下肢筋脉怒张,红肿,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清肝解郁、健脾渗湿1、气滞血瘀型表现为患肢青筋迂曲,状若蚯蚓,局部有压痛或色素沉着。伴有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面有瘀斑瘀点,治宜理气行滞,活血化瘀。
2、寒湿凝滞型表现为患肢青筋迂曲,微肿,按之凹陷,伴有畏寒怕冷、肢体酸胀、沉重乏力等,治宜温阳利湿,活血通络。
3、湿热蕴结型患肢青筋迂曲,局部红肿有硬结,用手指按压有明显的压痛,伴有舌苔黄腻、发热、大便黏滞、便后肛门有灼热感等症状,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四味健步汤。该方由芍药、怀牛膝、丹参、石斛组成。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其作用部位以血管为主。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经常有应用的机会。本方中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古代用于治疗腰腿痛或步履乏力的药物。芍药是经方芍药甘草汤的主要药物,《伤寒论》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脚挛急”,说药后“其脚即伸”。有趣的是,《朱氏集验方》将此方治疗不能走路,改方名“去杖汤”。《神农本草经》也说芍药“除血痹”,血痹,都是有疼痛。怀牛膝,《神农本草经》说得更清楚,说“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唐宋方中多用来治疗腰膝酸软。还有石斛,古代多用来治疗脚弱腰痛的病症。比如《外台秘要》记载的生石斛酒,用生石斛三斤,牛膝一斤,杜仲八两,丹参八两,生地黄三升,泡酒,用于治疗风痹脚弱,腰胯疼冷。《辨证录》有一方,名石斛玄参汤,用石斛一两,玄参二钱,水煎服,治疗胃火上冲,心中烦闷,怔忡惊悸,久则成痿,两足无力,不能步履。现在看来,这些脚弱腰痛的病症,大多是糖尿病引起的,也有的是静脉血栓之类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临床验证,发现此方效果很好,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抽筋浮肿等症状的缓解,有些患者居高不下的血压也能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多年困扰的便秘也能解决。方中的芍药,有赤白芍药两种,习惯认为,白芍以养血柔肝为主,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为主。赤芍以活血化淤为主,用于舌质暗紫,或血液粘稠者较多。我临床往往赤芍白芍一起用,用量根据病情调整。如果疼痛剧烈者,大便干结者,芍药的总量可以达到。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两种饮片,根据习惯,怀牛膝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所以,对于腰痛脚弱者,用怀牛膝比较好,量可以用至克。
1、肝肾虚亏型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阴囊肿大,小腹抽痛,站立时或劳累后加重,可看见精索蔓状静脉丛扩张、弯曲、伸长。平卧时睾丸或小腹抽痛减轻,曲张的静脉缩小或消失,严重者不消失,腰痛,头晕,畏寒,四肢不温,阴囊冷,阳痿,早泄等,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治宜滋补肝肾,行气活血。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处方,熟地15g,山萸肉、枸杞子、乌药、当归、锁阳、白芍各10g,杜仲、肉苁蓉、丹参各12g,小茴香、甘草各6g。水煎分3次服。
2、寒湿凝滞型下肢静脉曲张:
小腿青筋蜿蜒,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怕冷,腿酸胀不适,沉重乏力,甚则跛行。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象濡缓或沉迟。本证除下肢青筋迂曲外,辨证要点主要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下肢浮肿,畏寒沉重,脉濡缓。健脾利湿,温经通络。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瘀是病之根本,腐是病之标”,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自拟解毒活血化瘀汤(毛冬青30g,鸡血藤30g,三七粉10g,丹参15g,红花15g,木瓜30g,连翘20g,白芨15g,双花20g,牛膝20g,防己15g,黄柏15g)治疗50例下肢静脉曲张,有效率达9%。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为本病病机,自拟芪龙祛瘀方(黄芪0g,当归12g,川芎12g,地龙15g,忍冬藤30g,赤芍12g,川牛膝12g,路路通30g,党参15g,升麻9g,牡丹皮12g,甘草3g)以活血行气、补益气血、清利湿热,治疗21例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明显,由瘀血阻滞所致,气虚为本、毒瘀为标,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和四妙散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熟地黄10g,川芎8g,赤芍10g,红花12g,川牛膝10g,土鳖虫10g,重楼15g,金银花10g,地龙10g)以活血祛瘀、通脉利湿为组方原则,拟通脉消瘀汤(川牛膝10g,王不留行15g,木瓜20g,地龙10g,茯苓15g,桂枝10g,鸡血藤30g,红花10g,桃仁10g,萆薢15g,当归15g。伴气虚者加黄芪15g,白术10g;伴寒湿者加用肉桂10g,小茴香8g)治疗轻度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86例,有效率96.51%,疗效肯定。
3、血燥筋挛型下肢静脉曲张:
小腿青筋迂曲,挛急疼痛,伴有耳鸣如蝉、眩晕、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舌淡、脉细。本证以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小腿静脉曲,张挛急疼痛,以及阴虚肝旺的表现为辨证要点。清肝滋阴,养血舒筋。
、气滞血瘀型下肢静脉曲张:
小腿青筋迂曲,隆起或扭曲成团块状。患肢压痛,可见色素沉着,或有刺痛、活动后加重。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本证的辨证要点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小腿部有明显的青筋迂曲,压痛或刺痛以及舌脉表现。行气疏肝,活血化瘀。
治疗静脉曲张性小腿溃疡,证属“静脉曲张日久,寒湿疑滞,血行障碍,患处失养”者,以土茯苓30g,白芥子30g,干姜30g,鸡血藤30g,当归30g,赤芍30g,牛膝30g,桃仁30g,丹参30g,水蛭30,入g麻油内,浸泡5d后炸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樟丹10g,制成膏药贴敷静脉曲张处,每6d更换1次;以薏仁30g,萆薢30g,黄柏30g,忍冬藤30g,穿心莲30g,连翘30g,水煎取汁适量待凉后,以纱布蘸取,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溃疡疮面,每日数次;晚间疮面撒生肌散(炉甘石粉g,煅石膏粉g,血竭粉10g混匀高压消毒),纱布覆盖疮面,包扎,每晚1次,以达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效佳。
下肢静脉曲张相当于中医学筋瘤的范畴,《外科正宗》中所述:“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正是本病。多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或者劳倦伤气,气虚而血运不畅,加之筋脉松弛薄弱,血壅于下而致筋脉过度充盈,结成筋瘤。本病多认为由湿、瘀引起,中医临床上应辨证论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者,多见于本病早期或并发淤积性皮炎,及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恢复期,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为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者,多见于本病合并有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急性期,或小腿溃疡继发有感染的,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为气血两虚证者,多见于本病的后期,并发有小腿溃疡者,治疗当以益气养血、活血利湿为主。此外还有中药的泡洗效果非常明显。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