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先生(化名)因糖尿病导致视力逐渐下降,视线模糊不清。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他接受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然而,李先生对此感到担忧,毕竟他已经步入中老年,对在眼睛上打针的安全性表示疑虑。医院眼底专科的陈萌主任指出,玻璃体腔注药术,通常被俗称为“给眼睛打针”,这是眼科领域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眼内操作。在接受治疗时,医生会先向患者的眼睛滴入麻醉眼药水,随后使用特制的注射针头,通过睫状体平坦部(大约位于角巩膜缘后3-4毫米的位置)进行进针,将药物精准地注入玻璃体腔内。这样,药物便能立即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整个过程仅需数秒钟,不仅速度快、疼痛感轻微,而且操作极为安全。
PART.为何选择“眼睛打针”?玻璃体腔注药术相较于其他给药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突破血眼屏障,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眼底,迅速提升血药浓度,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全身副作用。这种治疗方式对于许多眼底疾病,如黄斑水肿等,具有显著疗效。通常,患者需要每月接受一次注射,持续3至4个月,并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PART.哪些人适合“眼睛打针”?玻璃体腔注药术适用于多种眼部疾病的治疗,包括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等引发的黄斑水肿。通过这种治疗方式,药物能够精准地送达眼底部位,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这种情况主要见于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黄斑变性以及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通过玻璃体腔注药术,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眼底,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或微血管病变,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脉络膜骨瘤以及脉络膜血管瘤等疾病。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预防术中及术后出血对于眼底检查发现大量增殖膜和新生血管旺盛的患者,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的注药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步骤旨在预防术中及术后的出血并发症。
医院眼底专科的陈萌主任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在手术前一天需做好个人清洁,并配合护士进行泪道冲洗。若存在脓性分泌物、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或结膜炎等症状,应暂缓注药。注射药物后,需按时按量使用眼药膏和眼药水,并注意在打针后的医院复查。此外,刚打完针后的轻微疼痛感属于正常反应,但若后续出现持续疼痛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
在术后一周内,患者应避免揉眼以防止细菌通过针孔进入眼内,同时避免水(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进入眼睛。只要做到这点,随时可以洗头洗澡。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医治眼底疾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因短期的良好效果而放弃后续治疗。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