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稠,通通血管,还能防血栓这些观点都是错

文章来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发布时间:2020-11-14 19:37:49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点击上面“蓝字”   不少人赶紧吃上各种保健品,想让血液变稀点儿。医院,想靠着输液稀血液、通血管。

01

血稠,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血稠”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术语,它是一个不太客观、很模糊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血液黏稠”,是医学上“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大概相当于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血流、血浆和血液成分都有关系。并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血稠”就是血脂高了,要堵住血管,容易产生发生血栓的意思。血稠主要是指血液里面的浓度发生变化,血液变得粘稠,导致血流速度变慢。引起血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如果血细胞发生病变或者是增多,如血细胞的红细胞增多或者血小板增多,都是引起血血液浓度,使血液变得粘稠,血液循环速度变慢。另外,如果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或者是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变高,也会使血液粘稠。

二、血管壁老化,失去弹性,血管硬化也会引起血液粘稠,导致血流速度变慢。

三、血液中血脂高也会造成血液粘稠。

02

“血稠容易形成血栓”,就要输液通血管?

血稠,很多人单单从字面意义上联想,就会认为:血稠→血流变慢→血液凝滞→形成血栓。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血流变指标其实和心梗脑梗这样的心脑血管事件没有直接关联,其在实际临床中的意义也非常有限。“血稠”和血栓根本就是两码事。血栓是血管内形成的块状物。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启动保护反应形成血栓,以防止失血,所以适度的血栓是没事的。但如果血栓逐渐增加,最终影响到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减少氧气供应和有害物质的排出,就会影响健康。对于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功能和数量其实才是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而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血液粘稠度却无法评价血小板的功能和状态。也就更没有必要通过输液来改善血流变指标,也不存在所谓的“通一通血管”的效果。血栓会引起危险因素包括炎症、凝血异常、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等。

03

5种“血稠”场景的威胁排行

1.血糖、血脂多了

血栓威胁等级:★★★★★

对应检查:血脂检查、血糖检测

首先高血糖和高血脂并不一定能让血液真的“变稠”。就像一锅八宝粥,某一两种豆子变多了,并不一定能决定整锅粥的稀稠程度。

但如果你就是认为“血稠=高血糖、高血脂”的话,那么这种“血稠”确实该高度重视,因为高血糖、高血脂的确会对血管造成伤害,甚至引起心梗脑梗。

2.红细胞多了

血栓威胁等级:★★★☆☆

对应检查:血常规

红细胞和水是血液中最主要的成分,占据了血液成分的绝大比重,所以当一些血液病发生,比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就是由于一些原因血液中的红细胞增多了,那血液可能确实会出现所谓的“变稠”。

这种“血稠”还是有意义的,因为红细胞过多,血液高粘滞状态下,如果恰好又有血管内皮损伤,那确实可能并发动脉血栓,甚至心梗的发生。

但首先,这些血液疾病的发病率很低,其次在血常规检查中,我们就能从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上直接看出端倪,检查血液粘稠度反而是舍近求远,事倍功半。

3.纤维蛋白原多了

血栓威胁等级:★★★☆☆

对应检查:凝血五项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就像血管中的“急救员”。纤维蛋白原可在人体组织和血管损伤时,和血小板一起形成血凝块阻塞血管,从而阻止过度出血的发生。

但有时候,过度出血是阻止了,正常的血管也堵死了,也就出现了“血栓”。

4.球蛋白多了

血栓威胁等级:★★☆☆☆

对应检查:血生化检查

球蛋白又称为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对各种疾病起重要作用的抗体。一些十分罕见的淋巴细胞的疾病,比如骨髓瘤等发病时,免疫球蛋白数量会大量增加引起所谓的“血稠”。

这种“血稠”可能会造成小血管的血栓栓塞,引起头痛、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但很少引起脑卒中这种相对大的血管事件。

普通生化检查就可以测到球蛋白的增多,检测血液粘稠度的血流变反而意义不大。

5.啥也没多啥也没少

血栓威胁等级:★☆☆☆☆

对应检查:无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开篇所说的,其实“血稠”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血液的所谓粘稠度并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时变化的,人体自身也有着强大的调节功能。

就好比我们在煮粥时可能开始觉得火太小,就调大一些,煮开后可能觉得水少了又再加点水,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粥的稀稠程度是在变化的。

同样的道理,检查血液粘稠度“记录”的其实只是一个瞬间的状态,我们检查前有没有喝水、有没有吃饭、有没有运动出汗、情绪有没有激动,甚至检测仪器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检查结果。

因此,血流变检查中的血液粘稠度并不能精准地、如实地反映真实的血液情况。所以与其   既然血稠不是预测血栓和血管事件的依据,那预防血栓、血管事件,该关心什么?   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其他还有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与代谢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等。   很多人不注意生活方式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难免找上门来,得病是自然的。   高血脂,确切来说叫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危害最大,胆固醇会像水垢一样沉积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斑块,阻塞管腔引起心肌缺血和脑缺血;如果斑块破裂就会形成急性血栓引起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如中风、心梗),主要是要调节血脂,同时控制好血压和血糖,保持合理健康的膳食习惯等。

长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l66.com/kfyy/1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