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颅内病灶,诊断竟然是澎湃在线

文章来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发布时间:2023-3-16 15:50:02   点击数: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m.39.net/pf/a_6410197.html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记住这个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创伤。

在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上,来自中国医医院神经科的韩菲博士带来了主题为《一波三折的颅内病灶》精彩讲座,一起来感受一下其中曲折吧,期望读者们遇到类似患者时,能及时判别,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第一次诊断:“胶质瘤”?

患者为46岁男性,以“头痛、反应迟钝1年余,左下肢力弱半月就诊于我院”,我们从头说起,先介绍外院就诊史。

年11月,患者因“头痛,无发热、恶心、呕吐,2天好转,反应迟钝,驾车出错”就诊于外院,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右额病灶有占位效应,周围大片水肿(图1),右额病灶环形强化结节样强化,DWI弥散受限(图2),同期头颅CT示脑实质内散在点状钙化(图3)。

图1: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右额病灶有占位效应,周围大片水肿

图2:右额病灶环形强化结节样强化,DWI弥散受限

图3:脑实质内散在点状钙化

年12月,外院医师因其影像示环形强化,占位效应明显,考虑“胶质瘤”,甘露醇脱水降压的同时行开颅右额占位切除术。

你以为到这就结束了吗?

术后病理结果出乎意料……

镜下病理:局部白质水肿,局部脑实质大片坏死、灶性钙化;坏死区域内多量小血管玻璃样变性,管腔狭窄、闭塞,部分血管纤维素性血栓形成;病灶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淋巴套袖”形成,可见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及多量吞噬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特殊类型的小血管病变可能,血管炎不能除外。

排除颅内肿瘤后,据医嘱对患者继续随访观察,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患者症状稳定,可以胜任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术后半年,年5年常规复查头MRI示左额皮层下白质新发片状Flair高信号(图4),临床表现稳定,继续随诊。

图4:左额皮层下白质新发片状Flair高信号

又过了半年,在年11月,患者日间睡眠增多,MRI发现左侧额叶,环形强化、占位效应、弥散受限(图5),与年11月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依然是额叶病灶,只是由一年前的右侧变为了左侧……

图5:左侧额叶,环形强化、占位效应、弥散受限

由于出现新发活跃病灶,患者在外院完善了其他检查。

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功正常;肾功Crumol/L。

免疫指标:ESR.、hsCRP正常;ANA.ENA.ANCA阴性。

腰穿:颅压mmH2O;WBC23,Pro1.2g/L,GluCI正常;自免脑抗体,AQP4/MOG-Ab(-);病原二代测序(-)。

全身肿瘤筛查:PET-CT无全身肿瘤提示。

大血管:头MRA、颈动脉超声正常。

结合小血管异常、炎细胞浸润,外院医师考虑“血管炎”,给予激素甲强龙1gx3d→0.5gx9d→强的松60mg。

这回应该结束了吧?不,还没有!

病情持续进展,始入我院

然而,大强度治疗并未阻止患者的病情进展,3个月后……年2月,患者出现左下肢力弱,3月就诊于我院。大家还记得此前的外院就诊概括吗(图6)。

图6:外院就诊概括

▌相关病史:

无视力下降,无发热、皮疹、关节痛、口腔或外阴溃疡、雷诺现象。

既往史:高血压4年,血压最高/mmHg,服药;有吸烟、饮酒史。

家族史:母亲40余岁去世(病因不详),父亲84岁因脑梗去世,一哥哥40岁时不明原因猝死,另一哥哥40余岁时坠楼(抑郁),一姐姐体健。

▌入院查体:

BP/mmHg,HR76bpm,律齐,一般情况良好,内科查体无特殊;神清,语利,对答切题,定向力、计算力正常,延迟记忆稍差。

颅神经:粗测视力、视野正常,余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

运动:左下肢肌力V-级,余肢体肌力V级;左侧腱反射较右侧活跃;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

感觉、共济查体无异常,脑膜刺激征(-)。

复查头颅核磁,发现在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灶持续进展,不仅临床表现上新出现左下肢力弱,MRI上也出现双额叶白质多发环形强化病灶。

事到如今,总结一下目前的病例特点:

中年男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加重,总病程1年余。

临床表现:反应慢,左下肢力弱;激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既往史: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家族史:多人40岁后不明原因去世。

定位、定性诊断终于找到方向…...

▌定位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考虑患者存在皮层和皮质下白质纤维及双侧锥体束受累。

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皮层和皮质下白质纤维。

左下肢力弱,左侧腱R活跃,双病理征(+)——锥体束。

影像特点总结:

影像表现重于临床表现。

病灶分布:幕上白质,额叶为著,一侧向对侧进展。

占位效应,水肿,环形、结节样强化。

与强化对应的部位DWI弥散受限。

头CT:点状钙化(非基底节区等生理性钙化好发部位)。

▌定性诊断

基于上述影像学特征的颅内多发病灶,鉴别诊断主要考虑:1.颅内肿瘤;2.特殊感染;3.脱鞘假瘤;4.血管炎。但是,病理无证据,不支持颅内肿瘤的诊断;腰穿无证据,不支持特殊感染的诊断;激素无效不支持脱鞘假瘤的诊断。

患者的脑病理实际上有三个核心症状:1.脑实质大片坏死;2.坏死区域内小血管病变、狭窄;3.病灶旁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基于此,我们需要考虑血管炎和特殊类型的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可能。

关于血管炎,首先没有全身性血管炎的证据;而原发中枢系统血管炎,患者临床表现过于逍遥,和影像学表现不匹配,且激素冲击治疗无明显疗效。此外,血管炎核心病理为血管透壁损害和管壁炎性反应,而患者是周围炎症,因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诊断证据不充分。

再来回顾一下患者的家族史,虽然患者家属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无法获得,但有三位家属在40岁左右去世,患者也于45岁发病,这个家族似乎陷入了“40岁”的魔咒,基于这样的阳性家族史和病理上突出的小血管受累,需要重点考虑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图7:家族史

常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有哪些?

常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总结如下:

表1:常见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RVCL-S:视网膜血管病变伴白质脑病和全身表现

首先,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CADASIL的影像学特征是不符合的,而患者也没有反复卒中,考虑诊断为COL4A1的可能性不大,与法布里病的核心特征也不相合。

随后完善患者眼科检查和基因检测,虽然患者否认眼睛视力下降的主诉,但是眼底荧光显示双眼眼底可见散在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动静脉短路,小片无灌注区。基因检测方面,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者存在TREX1基因杂合突变,导致第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酰胺酸,翻译终止,这是HGMDpro基因数据库记录的明确致病突变。

至此,患者的诊断终于真相大白,确诊为“RVCL-S”。

什么是RVCL-S?

RVCL-S全称为Retinalvasculopathywithcerebralleukoencephalopathyandsystemicmanifestations,中文名为视网膜血管病变伴白质脑病和全身表现。这是一个单基因遗传性小血管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仅报道25个家系,起病年龄在35-5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认知减退、神经系统局灶症状,此外,该病被认为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脑小血管病(Systemicsmallvesseldisease)。

TREX1基因突变导致发病,该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p21.31;TREX1基因编码DNA外切酶,正常情况下分布于核周;该基因C端移码突变,提前终止翻译,酶活性尚保留,TREX1蛋白在细胞内移位,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图8:TREX1基因突变

且该基因突变,不仅可导致RVCL,TREX1突变导致的酶活性丧失时,与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及冻疮样狼疮、SLE等自身免疫病相关。提示TREX1基因与自身免疫(immunity)有一定的相关性。RVCL-S虽不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但免疫因素可能参与发病。与CADASIL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不同,RVCL-S主要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基底膜受损,导致微血管内血流减少至消失。

RVCL-S的诊断线索有哪些?

▌脑部表现

发病初期容易被误诊为mimic肿瘤、炎性假瘤等,影像学改变如下:

CT:50%患者存在局灶钙化。

MRI:①额叶、额顶交界区大片白质异常信号;占位效应,周边水肿;84%患者存在环形强化;②侧脑室旁小灶性白质高信号,且环形强化病灶随时间推移可逐渐消退,血脑屏障(BBB)破坏可持续9-20个月不等,强化病灶的核心,DWI表现为弥散受限,ADC星低信号,平均可持续4.5月。

▌眼底表现(84%)

早期:毛细血管扩张,微动脉瘤,棉絮斑。

后期:毛细血管增生,新生血管生成。

图9:眼底影像学表现

全身表现为组织器官的小血管异常,包括肾病如蛋白尿、轻中度肾功能不全(49%)、肝病如转氨酶升高(70%)、血压升高(58%)、消化道出血(22%)、雷诺现象(42%)、偏头痛(53%)等。

RVCL-S的病理学表现

▌脑病理

大体:侧脑室旁白质受累突出,特别是额顶交界区,灰质一般不受累。

光镜:融合成片的白质缺血坏死,其中可伴随局灶钙化,反应性星胶增生;血管病变中如小血管管壁增厚、纤维素样坏死、玻璃样变、管腔狭窄;部分存在缺血坏死附近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周围、脑实质);且与血管炎不同,RVCL-S的炎性细胞浸润为对缺血坏死脑组织的继发反应性改变,而非对血管管壁的直接破坏。

电镜:血管壁基底膜不规则增厚、断裂,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周细胞退变。

▌其他器官病理

肾脏:小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

视网膜:散在微梗死;视网膜动脉管壁增厚、玻璃样变。

图10:病理表现

RVCL-S的治疗

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症为主。

无证据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可获益。

糖皮质激素仅可短期减轻血管源性水肿,免疫抑制治疗的有效性不明确。

预后差,生存期5-10年。

哪些患者需要考虑到RVCL-S?

当一个患者有典型的视网膜血管病、头部特征性影像、阳性家族史,需要想到RVCL-S,此外,CT可见钙化、MRI上与年龄不符的灶性白质病变、多系统受累,支持RVCL-S的诊断,依靠TREX1基因突变可进行确诊。

感悟

不是所有的水肿和环形强化都是肿瘤,小血管病也可以。

临床注重家族史和多系统受累的特征性改变,为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线索。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不必要的脑活检或病灶切除手术给病人所带来的创伤。

同时,韩菲博士提出了一些疑问,RVCL-S作为一种小血管病,为何却表现为占位,肿瘤mimic?其他小血管病为何不这样?背后机制是怎样的?欢迎评论区留言解答。

本文首发: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本文整理:陈无翳

原标题:《一波三折的颅内病灶,诊断竟然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l66.com/jbby/19738.html